一、液態奶行業競爭格局分析
液態奶市場近十余年的發展歷程,可大致分為三個階段:
1)2008年以前,渠道滲透&需求釋放,行業常年保持20%以上的高速增長;
2)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發,消費者信心受挫導致銷量增速有所放緩,但持續的城鎮化&消費升級仍使液態奶行業保持較快增速,年增長率基本在10%以上,僅2008年因三聚氰胺事件而導致增速大幅滑坡;
3)2015年以來,需求不佳致使銷量增速放緩,原奶價格深跌引發的持續價格戰導致均價提升乏力,行業整體表現低迷,增速下滑至小個位數。
人均收入持續提升背景下,液奶行業出現愈加明顯的消費升級趨勢,消費者對“健康”、“有機”等概念的熱衷加速了產品結構變化,高端白奶、常溫酸奶、常溫乳酸菌為代表的高端產品容量快速擴容,而口味奶、功能奶以及基礎奶的競爭力逐步下降。
液奶市場份額高度集中,少數龍頭主導市場,伊利、蒙牛、光明、娃哈哈4家領先企業占據近70%的液奶市場。行業整體集中度提升的趨勢在過去4年并未延續,CR4市占率從2013年70%略降至2017年68.6%,但格局正重新洗牌,伊利實現對蒙牛的彎道超車,市占率從2013年22.7%提升至2017年28.6%,蒙牛市占率基本保持平穩,從2013年27.3%略升至2017年27.6%,光明、娃哈哈市占率均出現下滑,分別從2013年8.3%、11.7%下滑至2017年6.9%、5.5%。
資料來源:公開資料整理
二、液態奶行業發展面臨的問題
1、質量標準低,產品同質化嚴重
現階段,我國乳原料包括生鮮奶和奶粉兩種,乳品加工企業可以將奶粉還原,加工成液態奶。在現行的液態奶國家標準中,巴氏奶是唯一要求必須以生鮮乳作為原料的品種,而常溫奶和酸奶除了使用生鮮乳外,也可用奶粉作為原料。奶粉作為生鮮乳的儲備物,當前隨著自由貿易區建設和乳業國際化進程加快,國內奶粉市場已全面放開,調節能力喪失,加上國內產業鏈脆弱,進口奶粉對上游奶牛養殖業沖擊很大,“奶少搶奶、奶剩倒奶”現象時有發生。現行產品質量標準偏低,導致上游奶牛養殖業受進口奶粉沖擊嚴重,產業發展較為動蕩。
據測算,2017年我國進口乳制品折合生鮮奶1400萬t左右,相當于近200萬頭成年奶?!氨皇I”,約占目前國內成年奶牛數量的1/4。2018年2月,生乳、巴氏殺菌乳、滅菌乳和復原乳鑒定等4個新國標第一次討論稿發布,其中,規定滅菌乳中不允許添加原料奶粉(復原乳),對穩定國內奶牛養殖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。此外,按照現行國家標準規定,常溫奶、酸奶生產中若使用奶粉作為原料,必須在包裝上標識“復原乳”或“還原乳”字樣,很多企業并未明確標注,加上消費者普遍對復原乳認知不足,導致液態奶尤其是酸奶市場存在“劣幣驅逐良幣”現象。
目前國內液態奶市場不管是低溫酸奶還是常溫奶,都已陷入同質化、價格競爭白熱化階段,如低溫液態奶產品,基本都是風味化、功能化混搭,主要是添加一些新口味和新內容物,市場產品創新不足。再如常溫酸奶市場在短短兩三年時間,市場上品牌就已多達上百種。國內液態奶市場整體進入“紅?!?,一二線城市市場趨于飽和,三四線城市市場處于“習慣性”消費培育期。在此背景下,液態奶消費整體增速放緩,2017年銷售量增速下降至6.8%。
2、進口沖擊嚴峻,消費外流加劇
近年來,我國乳業國際化進程加快,以常溫奶為主導的液態奶市場,受進口產品沖擊日益加劇。凱度消費者指數數據顯示,早在2014年,在常溫奶電商渠道中,進口奶就已占2/3,同年,進口鮮奶(主要是常溫奶)總量為32萬t,到2017年進口量擴大了1倍。2017年我國進口液態奶70.2萬t,同比增長7.1%,進口額94623萬美元,同比增長38.8%。
資料來源:公開資料整理
同時,進口產品定位主要是中高端市場,而高端產品是近年來國內乳企業績的重要拉動力,進口量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國產高端液態奶品牌的盈利空間,對國內乳企整體盈利水平的影響越來越大,進而影響產業整體轉型升級,不利于產業經濟良性發展。
3、品牌“雜亂”,質量安全風險增大
隨著跨境電商迅猛發展,國內常溫奶傳統銷售渠道壁壘逐漸被打破,更加有利于進口奶進入中國市場,加上國外上游養殖成本相對較低,更具價格優勢,進口奶來源國和品牌數量迅速增多。中國海關數據顯示,2015年我國進口奶來源分布在全球近30個國家,其中,有20多個國家本土市場是以巴氏鮮奶消費為主。換句話說,也就是大多數國家是專門針對中國市場做常溫奶品牌,據中國商品土畜進出口商會信息,近年來,國內進口奶備案品牌已多達500~600個,僅德國進口品牌就多達近百個,加上跨境電商渠道將達上千個品牌。如果相關貿易規定不及時出臺,極易造成國內常溫奶市場類似2017年以前嬰幼兒奶粉市場品牌“雜、亂”問題。
此外,常溫奶進口門檻偏低,代加工品牌雜亂,導致產品容易存在質量安全隱患。如2017年8—10月澳洲邁高乳業旗下的“德運”純牛奶連續3個月因超過保質期被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攔截。
三、液態奶行業未來發展方向
1、調整產品結構,減少消費外流
近年來,乳業國際化發展進程加快,我國市場將全面融入國際乳業市場,而受養殖模式、成本等因素影響,國內奶源在成本上不具優勢,受進口產品沖擊也將愈發嚴峻。建議通過政策引導、消費者教育等途徑推動乳制品結構調整,引導國內外乳資源進行分工,具體做法是發展更營養低溫乳制品、高附加值干乳制品,如巴氏奶、奶酪等,既保持市場開放,滿足國內消費升級需求,又“掩蓋”國內原奶價格高的劣勢,減少“原料奶”消費外流,保護國內奶牛養殖產業。
此外,滅菌奶作為國內液態奶的主要消費品種,新修訂標準中《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滅菌乳》(討論稿)規定其原料奶只能使用生牛(羊)乳,標準修訂對促進國內奶源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,有利于外流的原料奶消費回流到國內,生鮮奶需求有望增加,利于國內奶業持續發展。同時,近年來酸奶市場增速迅猛,發展潛力和市場空間巨大,應加快酸奶生產相關標準的修訂,因此原料奶也只能采用生鮮奶,從源頭進一步降低原料奶消費外流。
2、規范液態奶生產,提高競爭力
進一步規范國內液態奶生產,對提高國產乳制品消費信心、提升產品競爭力具有重要作用。建議大力推廣“優質乳工程”,加快創建優質乳標識制度[5],在常溫奶等液態奶包裝上明確標識原料奶的質量等級和加工參數,實現消費者知情權,進一步提高消費信心。同時,完善乳標識制度,也將有效避免“劣幣驅逐良幣”,提升國產產品整體競爭力,有利于促進產業升級和健康發展。此外,還應建立生鮮奶第三方檢測體系,保障交易公正公平,也有利于真正實現原料奶“優質優價”,促進優質奶源的建設,增強產業鏈黏性。
此外,面對產品同質化嚴重、市場增長放緩問題,乳企應加強創新、研發能力,尋找新的增長點、發力細分市場、做大做強“品牌”,提升國產品牌競爭力。
3、提高進口門檻,規范貿易市場
隨著液態奶進口量和品牌數量的增加,未來國內液態奶市場將面臨品牌“雜、亂”、代加工產品“魚龍混雜”、質量安全風險加劇等問題。政府相關部門在提高常溫奶質量標準的基礎上,參照進口嬰幼兒奶粉相關規定,如實施國外生產商品牌注冊制,加強境外企業代加工監管,嚴格品牌和產品質量安全管理,營造健康的市場競爭環境。
相關報告:華經產業研究院發布的《2019-2025年中國液態奶市場發展現狀調研及投資趨勢前景分析報告》